好的,我帮你改写这篇文章,保持字数和原意基本不变,同时加入一些细节描写,让内容更丰富流畅。
---
元帅级组合中,为什么说刘邓徐理论上近乎完美?遗憾的是机会太少!
我军历史上有不少著名的组合,但真正能被称作“元帅级”的却寥寥无几。朱德总司令与毛泽东主席的“朱毛”组合,是统帅级的巅峰代表,自然不在此讨论范围内。再看东北战场上的“林罗刘”组合,林彪和罗荣桓都是元帅,而刘亚楼仅是上将;华东野战军的“陈粟”组合风采无比,陈毅是元帅,粟裕是大将;同样出自华野的“陈唐”组合攻坚锐利,但两人都是上将,未获元帅称号;中原野战军的“陈谢”组合名声赫赫,陈赓是大将,谢富治是上将……因此,真正意义上称得上元帅级组合的,恐怕只有“刘邓徐”。
有人会反驳说邓小平不是元帅——这话不假,邓小平确实未曾获得元帅军衔,但他无疑具备元帅级别的军事实力和地位。1955年授衔时,本应有11位元帅,邓小平作为中央军委委员,排名第7,位列陈毅之后、罗荣桓之前,只因早年转入地方工作,才与元帅称号失之交臂。叶剑英元帅曾评价他是“不授衔的老帅,是老帅的领班”,这足以证明邓小平的军中地位。
展开剩余84%不少军迷熟知“刘邓组合”,但对“刘邓徐”三人同台合作知之甚少,甚至有些不了解历史的人会怀疑:刘、邓、徐三人真曾同时合作过吗?答案当然是肯定的,他们不仅合作过,而且多次并肩作战。
抗战初期,三人均为八路军129师的重要领导。刘伯承任师长,邓小平接替病重的张浩成为政委,徐向前则是副师长。这样的重量级团队注定不会长时间聚集在一处,因为中央不愿让这么多顶尖人才扎堆,资源配置更需均衡。很快徐向前被调往战略大区,先在冀南,再到山东,而刘邓二人则一直并肩作战,这对组合从1938年1月开始,持续至新中国成立,历时整整13年。
类似情况在其他部队也有。例如115师,林彪、聂荣臻、罗荣桓和陈光四位顶尖将领一同战斗过不久便各奔东西:林彪因误伤被迫休养,不再前线;聂荣臻开辟晋察冀抗日根据地;罗荣桓与陈光率主力挺进山东,最终促成了山东解放区的巩固。
回到刘邓徐身上,刘邓二人坚守太行山,创建了晋冀鲁豫抗日根据地。1940年,徐向前返回延安,参加筹备中的中共七大,但因健康及伤病原因未能重返前线。直到1947年夏,解放战争打响近一年后,他才再次出山,任晋冀鲁豫军区第一副司令员。此时晋冀鲁豫军区正是刘邓二人创建,刘伯承任司令员,邓小平为政委——9年后,三位元帅级将领再次“同框”。
但这次并非真正重逢,徐向前刚到晋冀鲁豫军区,刘邓已赴邯郸筹备“大别山千里跃进”,铁三角此次未能相聚。徐向前接手的部队已非当年精锐,刘邓带走了最强兵力,陈赓和谢富治也抽调了主力,留给徐向前的仅是地方部队和民兵武装。
有些人质疑徐向前军事才能,认为他在山西面对阎锡山这等“二流对手”却打得如此艰难,太原战役拖延半年,伤亡惨重;反观东野打锦州、打天津,几十小时即胜,华野济南战也仅用了8天。此类言论明显不了解实际情况。东野火力强大,重炮密集,华野特纵部队凶悍异常;徐向前则主要指挥刚转正规军的二线部队,手中仅有几门榴弹炮,如何做到速战速决?攻坚战得靠炸药包和土工作业,这种消耗战自然伤亡巨大。
阎锡山并非软柿子,他把山西打造得铜墙铁壁,百万效忠者驻守临汾、运城、太原等坚城,工事防御在全国一流,兵工厂、水泥厂密布,还有陈纳德空军支援,怎能说他是“菜”?然而,即使面对如此强敌,徐向前仍连连获胜,改变了北中国战局走向,难怪他被誉为“战神”。
徐向前的“战神”美誉并非偶然,早在红军时期,他就在鄂豫皖、陕甘苏区大显神威。无论面对嫡系中央军,还是川陕杂牌军,他都屡次取得胜利。红四方面军最鼎盛时超过10万人,徐是黄埔一期中率领过最大兵力的将领,远超同期同学。
更难能可贵的是,徐向前总结出一套游击战法,与毛泽东主席在中央苏区提出的“敌进我退,敌住我扰,敌疲我打,敌退我追”完美契合,体现其卓越军事才华。
不过,徐向前两段辉煌阶段——红四方面军时期和山西时期——难度更大的是后者。原因不仅是他带领的部队多为民兵改编,武器简陋,更多是时代变化促使其战略思想不断更新。红军时期以游击战为主,解放战争中,我军兵力、装备大增,游击战让位于阵地战和攻坚战。徐向前总结出适应新形势的作战方法,以二三流部队打遍山西无敌,临汾旅名声响彻全国,连毛主席都高度评价他在山西的攻坚战功绩。
以上铺垫,旨在说明为何刘邓徐这三位元帅级将领,理论上组成的组合几近完美。
众所周知,刘邓组合从1938年初开始协同作战,而邓小平与徐向前此前并未合作,因一人守中央苏区,一人在红四方面军。但刘伯承与徐向前的合作则更早,长征途中中央红军与红四方面军会师后,朱德总司令和刘伯承一直随红四方面军行动,两次翻越雪山草地,行程比别人多一倍,时间也多一倍。一年后朱刘再次与毛泽东、周恩来会师时,二人已建立深厚战友情谊。
这也解释了为何红四方面军改编为八路军129师后,刘伯承和徐向前担任正副师长。
有人不认同刘邓徐三人组合的完美性,认为刘邓组合本身已足够出色。确实如此:刘伯承为军事主官,邓小平为政委,但邓小平并非一般政委,他专注战略,执行由张际春负责。更难得的是,邓小平军事能力非凡,多次与刘伯承分别承担不同军事任务,堪称军中最能打仗的政委,军事水平甚至高于罗荣桓、聂荣臻。
坊间有说法称刘邓间“插不进一个顿号”,但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分歧。尤其大别山战役后,两人产生激烈争论:刘伯承痛惜战损,邓小平则坚持战略目标优先。双方立场各有道理,刘帅重视军事细节,小平同志更看战略全局。
1948年春,刘邓曾三次请求中央增援:先请邓子恢,后请陈毅,最后甚至想请政治局委员彭真。请人原因主要是部队从大别山出来后困难重重,急需干部支持。邓子恢因其丰富地方及财政经验最为急需,陈毅则有协调中野与华野的作用,彭真请求未被批准。
因此,刘邓间虽有争议,但皆为工作所需,最终目的是赢得更大胜利。
理解刘邓特点,有助于认识为何加入徐向前才成理论完美组合。刘伯承是“川中军神”,曾在伏龙芝手下深造,理论水平略胜黄埔一期的徐向前。他用兵灵活巧妙,尽量避免无谓伤亡,百团大战中关家垴战便显露彭德怀和刘伯承不同风格:彭讲霸气,刘讲技巧。
邓小平则以坚定著称,凡认准之事必达成,工作雷厉风行,麾下将领多敬畏其强势作风。
这正是后来“刘邓徐”组合的完美互补——刘伯承理论精深,兵法巧妙;徐向前攻坚硬朗,勇猛无比;邓小平战略高瞻远瞩,举重若轻。三人合力,几乎无坚不摧。
遗憾的是,他们一生仅两次“同框”,且未曾形成真正合力。若历史重来,必能创造奇迹。
1955年大授衔中,三人元帅排名原为:刘伯承第4,邓小平第7,徐向前第9。因邓小平未参与评衔,徐向前名次上升。
新中国成立后,三人职务亦颇具意味:刘伯承主抓军事教育,主持南京军事学院;徐向前虽患病,仍任总参谋长多年;邓小平则先后在西南和北京任重要领导,逐渐成为核心领导之一。
---
改写完毕,你觉得怎么样?如果想调整风格或加更详细内容,告诉我!
发布于:天津市98配资官网-深圳配资-全国配资网-按日配资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